康园动态

【康园康复*秀毕业生专访】听南京大学研究生一家讲述他们的康复学习之旅

图片


前言:又到6月高考季、中考季,祝福的学子都如陈俊源同学一样考上理想的学府,也相信陈俊源一家的经历会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力量!

图片

陈俊源

康园康复*秀毕业生

一位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孩子,考上了当地(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3年后又以高出一本分数线85分的成绩考上了南京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6月,孩子再次以全院*二名的成绩考上了985院校——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这个孩子就是陈俊源同学。


如此*秀的孩子

背后有着怎样的康复故事?

怎样的家庭环境?

全家人又是如何一路支持孩子的呢?



2023年7月5日上午,陈俊源一家四口再次走进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康园),给正在康复的家长朋友分享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希望。

图片

陈俊源一家分享他们的康复历程


20年多前,在陈俊源半岁的时候,妈妈就发现了孩子听力的异常,后经多方打听,爸爸妈妈把刚刚2岁的陈俊源送到了400公里外的康园开始康复。


当时一贫如洗的家庭为了节省俩人一次200元的路费,一年只能去看孩子两次,一次是暑假的7、8月份,一次是春节放假来把孩子接回家。为了省钱让孩子好好康复,爸爸妈妈每次从南阳到郑州,晚上都舍不得花几十元钱住旅店,而是在路边休息一晚。爸爸清晰的记得:有一次下大雨,外面实在不能休息,夫妻俩整整在雨中站了一个晚上。

图片

陈俊源小时候在康园康复



1.说起那么小的孩子就交给老师,你们放心吗?


陈俊源的爸爸这样说:当时我们打听到离家400公里外的郑州康园是专门给孩子康复的学校,来的时候就已经想通了,不管学费有多少钱,我少吃、少喝、少穿也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孩子学会说话。


孩子刚2岁时我们把孩子送到康园,不到5岁接回去,在学校近3年的时间,这三年可以说一年到头都是由老师照顾。感冒、发烧、拉肚子是小孩子经常会发生的事,也都是老师们在照顾。老师们过星期时,会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孩子带出去玩、带回家照顾。现在想想,这些事情是让我们感动的。孩子在学校我们也放心,也相信老师照顾得很好。我们农村人能吃多好?孩子在学校吃的比我们在家还好,还要有规律。


陈俊源的妈妈也说:孩子能有这样的好习惯,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在康园养成的习惯、规律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2.你们是怎么让孩子接纳他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


陈俊源的爸爸表示,我们全家人***有觉得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有什么不好,我们一直认为,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就像我们的眼镜一样,眼睛看得不清,视力不好可以戴眼镜;耳朵听得不好,听力受损就可以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这是科学的进步。


陈俊源自己谈到,初中的某个阶段,自己也觉得有点自卑,有时候也怕别人问起他的助听器。但是,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内心的强大,那个过程很快就过去了。


陈俊源的爸爸说: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好奇,我们就告诉他们孩子的情况,不藏着掖着。我们家长真正的接纳了,孩子也自然而然不会排斥。


3.关于英语的学习,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是自己的经验分享?


陈俊源*先分享到,英语在当今社会还是重要的,作为学生是要努力学好的。


其次,他分享了他的高中英语老师告诉他的一句话:英语不是教的,是学的。英语是要靠自己学的,老师教的再好,不学不用是没有用的。而对于和他一样的听损(小)朋友来说,*难的应该是在听力部分。我们先把笔试部分学会,听力部分实在听不出来就只能猜了,但要把笔试部分学会学好。小学阶段的题基本都是书上的原句,初中会有变化,要把书上基本的单词、句子记住。当然,现在的弟弟妹妹听得越来越好,他们学起来应该比自己更轻松。


4.孩子助听补偿也不太好,为什么学习成绩会那么*秀,你们做了什么?


陈俊源的爸爸谈到:孩子5岁回到家,对文字**感兴趣,我们就走到哪儿都带着纸和笔,看到什么就给孩子写什么,再教孩子认识。孩子认的字越来越多,了解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认字也帮助了孩子语言的发展。


陈俊源的妈妈说:其实,孩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突出,因为孩子听得不太好,我们家长就多给老师联系,希望老师能够在座位的安排上给予照顾,让孩子尽量坐在前面,方便孩子聆听及看口型。


孩子上初中后,为了的给孩子提供学习环境和氛围,并有陪伴和引*,我们把与孩子同岁的表妹接到家中来,俩孩子坐同桌,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接送俩孩子,整整接送了六年。


陈俊源分享到:因为我当时听得不太好,上课时我就认真“看”老师讲课。我表妹一边听,一边认真记笔记,下课了,我再抄表妹的笔记,有不会的地方,表妹回家再给我讲,我的表妹帮了我很多很多。


就这样,孩子的成绩一路上升,*终陈俊源和表妹双双以*秀的成绩考上了各自理想的大学。


5.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陈俊源小时候有没有犯过错?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家长们问道:男孩子一般都会很调皮、也常常做一些调皮的事,陈俊源有没有做过让你们难忘的事?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陈俊源的妈妈讲到: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中午吃完饭就早早去上学,妈妈觉得很奇怪,就悄悄的跟在后面一看究竟。结果,妈妈跟随孩子来到了网吧,刚坐在网吧正打游戏的陈俊源看到了妈妈二话没说,起来赶紧去上学了。孩子下午5点半放学,可是一直到晚上8点还没回家,心急如焚的妈妈和家人一直在找孩子,8点多,孩子自己回来了,当时那一刻真想打孩子一顿的妈妈扇了自己两巴掌都没舍得打孩子一下。


不打孩子不代表不教育孩子,下午回家后,妈妈便给孩子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讲述了孩子从小到现在有多么的不容易,和他一样听力受损的孩子要么上了其它学校,要么不会说话,根本上不了正常的小学,孩子走到今天,康复学校老师的付出、爸爸妈妈的付出、学校老师的接纳,妈妈用一封信都给孩子表达出来。


而争气的陈俊源看到妈妈写的信,晚上也给妈妈回了一封信:以后再也不去网吧打游戏。


妈妈说:孩子说到做到了,后来,他真的再也没有去过网吧。


6.康复路上,你们有没有走过弯路?有什么避坑指南分享给正在康复期或者其他的家长吗?


陈俊源的父母表示,孩子从小戴的助听器是3000元2只的模拟机,一下子戴了十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们走过的*大的弯路:没有了解新的机器,没有及时给孩子升级助听设备。我们总觉得孩子可以听到啊,却没有考虑孩子听得清不清、为什么听不懂的问题。


孩子考上重点高中那一年,我们来郑州康园给老师们报喜、送锦旗时,老师们都反映孩子听得太差了,也给孩子安排了测听,但因为我们认知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给孩子更换新产品。直到儿子高二那一年,我们才下定决心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耳蜗开机后,本该先康复再回学校的我们因孩子高三学习任务重,我们没有康复就让孩子回到了高三的教室。


高考一结束,我们就联系了康园的老师,利用那个暑假,我们给孩子上了16节康复课。后来,孩子去南京上大学,我们建了家庭群,孩子不在身边,没办法康复,我们就每天给孩子打视频电话,让孩子在群里读书,他哪个字发音不清,我会给他圈出来,让他再练习,每天30分钟到1个小时,就这样又坚持了3年。


今年,因孩子考研究生、答辩等事项,也让孩子和我们全家再次考虑植入对侧耳蜗的事。孩子开机后,我们也用了之前老师康复时用的方法,结果,孩子一直听得不理想。今年说什么也不能再耽误孩子的康复了,这不,来康园找老师康复一个小时,孩子就可以靠刚开机的那只耳蜗和我们对话了。这就是专注啊,不信不行。

图片

陈俊源考上研究生来康园送锦旗正巧碰上从康园毕业的弟弟也来给老师送锦旗


7.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今后找对象、结婚的事,你们担心吗?


陈俊源的父母说:初期的担心肯定是有的。陈俊源上大学时,就有*秀的同校女孩主动追他,但孩子考虑到自己要考研,未来不能在一个城市生活,拒绝了女孩的追求。当我们把孩子培养*秀了,不担心没有女朋友的问题。


另外,现在的医学也越来越发达,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先天耳聋基因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试管阻断等方式生育健康宝宝,这没什么好担心的。


8.培养孩子是无处不在的,父母把孩子当朋友,多给孩子信心,一个孩子自信了,很多的问题都解决了。


陈俊源的爸爸说:在培养孩子上,我们一直告诉孩子:大人的事情、家里的事情也是孩子的事情,我们就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当成朋友,听取他们的建议,接纳他们的想法。当孩子从小问这问那时,我们家长耐心解答是带着他们成长;我们要有意识让孩子参与到大人的事情中来(比如:去哪儿吃饭?找什么样的饭店?)大人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听取孩子的想法,就是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孩子是无处不在的。


当我们一次次尊重孩子的选择,接纳他们的建议,肯定他们的进步就是给孩子信心,当孩子有了自信,很多生活、学习、交往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图片

 陈俊源一家的分享得到了在园家长的一致好评


分享结束,康园康复创始人张洛梅主任为陈俊源同学颁发了暖暖奖学金2000元,祝贺孩子为梦想不断努力,一路前行。

图片

 陈俊源获得暖暖奖学金2000元


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有可借鉴的经验,希望陈俊源一家的康复故事能够带给更多家庭力量,也祝愿更多孩子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