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园动态

《孩子如何学习》阅读分享——学校教育的前提:知道自已不知道

图片


以新的方式理解信念

也可以让你以新的方式接受指导


《孩子如何学习》书籍的作者之一艾莉森·高普尼克发现,年幼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在过去已经有所改变,或者将来会发生变化。


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种认识,是孩子在学校接受系统教学的先决条件。在美国的文化中,“学前教育”结束后,“真正的学校教育”开始是在6岁左右。事实上,即使在没有“正式教育”的文化中,一直隐含的认知是:教导3岁的孩子与教导6岁的孩子是两回事。在整个人类文化和历史时期,传统意义上大众似乎认为只有年龄较大的孩子才是正式教学的对象。


为了提供的“正式的教育”,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和习得知识,我们已经看到婴幼儿在这方面简直是天才。要想做到这*切,我们还*须了解知识,并学习如何学习。我们*须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是什么,以及学习如何获得新的知识。


孩子在回忆自己3岁之前的事情上表现得相当模糊,这就是心理学的一大难题:婴儿失忆症( infantileamnesia)现象,指的是作为成人,我们不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了。原因是记忆的产生和持续是很复杂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额叶都要到3岁以后才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大部分的事情当然就不记得了。


但依旧令人费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两三岁左右的孩子,甚至婴儿似乎很清楚的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的记忆之所以**,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某些事情,更在于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我们重温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事,还有我们关于这件事的思考和感受,以及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但是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些,前提是要能够理解“拥有思想”是怎么一回事,这*切的基础是了解心智是如何运作的。


3岁之前,我们对自己心智的认识甚至我们自身有关心智的经验,似乎与成人时期的认识和经验截然不同。3岁时,我们似乎无法理解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思想之间的差别,尽管我们的确明白过去和现在的事件之间的差异。而且当过去的思想与现在的思想产生冲突时,我们似乎就无法回忆起过去的思想。也许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中构建出一个连续的自传故事。


作者等研究人员发现:在5岁左右的时候,我们理解心智的方式似乎已经与二三十年后基本一致。我们对思想和信念的理解水平,与对知觉、情绪、欲望和情感的理解程度是相似的。当然,完*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一项艰巨的终身事业,但是在短短数年内,基础工作就已经就位了。即使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阅读或基本加减法的小孩子,也已经学到了关于自己和他人心智的深刻真理。


每一万名儿童中大约有10名会受到孤独症的影响。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也面临着其他困难,如强迫症(OC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运动障碍、阅读障碍、抑郁症和广泛焦虑症等。其中许多人还患有严重的智力迟滞,但有些孤独症儿童拥有正常的智力。


他们理解他人的方式有一些特点,使得他们与我们不同。如果你问一个聪明的12岁孤独症儿童“自豪”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曾经感到过骄傲,他会沉默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可能会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咕哝道:“我知道这个词。”然后,他会犹豫地说:“踢足球射门得分后的成就感,这就是自豪吧?”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他得出答案的方式似乎与大多数12岁的孩子不一样。大多数12岁的孩子会立刻自信地讲出自己一些荣耀的经历。

患有孤独症的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 )女土是一位从事畜牧业研究的著*教授,她说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身处火星的人类学家。她对他人的认知,是通过仔细观察他人的行为规律拼凑出来的。我们大多数人天生便有能力在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之间建立关联,然而孤独症患者在解决他心问题时似乎不得不从零开始。


孤独症患者的生活使我们意识到能够理解他人的心智有多重要。大多数孩子从开始就更喜欢人,胜过喜欢物,而孤独症儿童的偏好往往是相反的。他们会完*被积木的形状甚至列车时刻表这样的东西吸引,而对人则是躲避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有道理的。想象一下,如果他人在你看来的确是不可预知、随意移动的奇怪生物而不是拥有心智的人,那么世界将会有多么恐怖和糟糕。


这些差异也系统的反映在孤独症儿童在许多实验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上。因为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也存在智力障碍,所以这些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将孤独症儿童与智力年龄相同且正常发育的孩子,以及因为唐氏综合症等其他原因导致智力迟滞的孩子进行比较。孤独症儿童很难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或跟随他人的指向,不理解错误的信念……他们真正解决以上问题的时间比正常发育的孩子甚至唐氏综合症儿童要晚得多,心智理解能力的逐渐发展对他们来说是缺失的。


孤独症儿童似乎不具备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他们和其他人一样,而其他人也和他们自己一样。这个不容置疑的第*原则是我们日常心理学的一个公理。看似有些矛盾,但这也是大多数孩子能够继而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差异的部分原因!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