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觉语言训练中,听觉记忆是听障儿童康复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听觉记忆是指将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存在大脑中,并能够回忆出所听到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注意、倾听、处理、储存、记忆等技能。
听觉记忆主要培养幼儿的聆听习惯,建立语言理解的基础,使幼儿逐渐学习听和理解更长、更丰富的句子,为幼儿学习表达不同的句式打下基础。听觉记忆中也有一项家长容易忽略的问题,即听觉专注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是否能够认真聆听指令内容?是否能通过间接的指令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也可以通过听觉记忆得到锻炼。
例如
情景1
备选物品
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的积木
可发出的指令
一项——除了蓝色,其他积木我不要。
两项——我既不要红色的积木,也不要绿色的积木。
三项——我不想要红色、黄色和绿色的积木。
情景2
备选物品
鸡腿、葡萄、桔子、棉花糖
可发出的指令
两项——我不喜欢吃又酸又甜的食物。
如以上示例,幼儿需要通过对情景的理解、判断、回忆,解析出指令的真正含义。这是普通模式的听觉记忆所涉及不到的知识点。这就是我们在进行听觉记忆时,要注重与听觉理解相结合的自然运用模式,为后期语言领域理解更丰富的语言做准备。进行该模式的听觉记忆时要注意,在教师示范和家长操作的环节,就已经完成了情景的示范,幼儿只需要将目标词带入句子中,通过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可。在不断的操作中,相关句式的重复出现,会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该句式。
再来分享下,在进行听觉记忆时可以采取的办法:
很多时候,幼儿完成听觉记忆是依赖于家长的不断重复,但过度重复容易让幼儿形成依赖心理,并不注意听指令,从而不利于聆听习惯的养成。
从不熟练到*立完成的正确步骤为:操作前多次重复指令—减少指令重复次数—使用声学强调—减少声学提示—一次指令即可完成。
即:在指令发出前,教师或家长可重复两到三次,确*幼儿听到并记住了,再请幼儿做出反应。逐渐掌握后,我们可以减少重复的次数。如果只发出一次,幼儿还不能完成,那么,可以使用声学强调,将幼儿容易遗漏或听错的部分通过声学反馈使幼儿注意到。
在此阶段,教师可采用奖励消退机制——做对了奖励,做错了没有奖励。
方法如下
1.教师准备若干个小零食或奖励玩具(个数由所要进行的听觉记忆的次数决定)。
2.在幼儿完成指令前,告知幼儿,中间不会重复,请幼儿多听两次,确*记住了再拿,如果中间没有记住或做错了,就请妈妈来做。谁能一次做对,奖励就给谁。
3.教师可重复两次发出指令,在幼儿完成的过程中,如果其未完成,由家长直接完成,零食或玩具则直接奖励给家长。
4.随着幼儿错误次数越来越多,零食或玩具逐渐减少,直到归零。
**注意
1.使用的零食或玩具是幼儿感兴趣,且平常不经常吃和玩的,只有在进行听觉记忆环节才能得到的。
2.教师选择的零食或玩具是可以一口吃下和快速操作完成的,如:小馒头、山楂片,轨道滑车、小跳蛙等。
3.奖励给家长的零食,家长要当着幼儿的面吃掉,明确奖励机制。
4.零食或玩具的个数是事先决定好的,不可因幼儿哭闹而任意增加。
5.个别幼儿会因家长得到奖励自己没有而无理取闹,家长不能因为幼儿哭闹,下课额外奖励给他。
6.规则制定合理,说到做到。不能因为想多次评估幼儿的能力,而擅自更改奖罚规则,增加游戏次数。如果想要提高难度,可以在下次听觉记忆时调整规则。
幼儿的各项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除了要掌握丰富的技能和技巧外,还要坚持原则。在陪伴幼儿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改进,才能高质量完成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