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想问问大家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一群小朋友在搭积木,有一个小朋友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却不知该怎么样做才能一起玩。
一个小朋友十分想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他没有使用任何语言,只会用手拉其他小朋友的衣服。
一个小朋友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只会哇哇大哭。
……
孩子明明会说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呢?
*先,主动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生活中语言理解方面的累积 。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即能够对周围熟悉人的指令有动作或语言的回应、表示,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话语(如听懂指令:先关门然后换鞋子;理解并回答问句:他是谁?你吃了什么?等等)接受性语言的积累是为孩子表达语言做了重要的铺垫 。
其次,发现孩子有主动表达的动机时,要给予适时的帮助或引导。如案例一及案例二所示,孩子已具备表达的动机,我们此时只需要引导孩子进行表达即可。如:我可以和你们一起搭积木吗?你的积木可以让我玩一玩吗?等等。家长给予孩子示范,从而帮助孩子习得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当然也会存在一种情况,有的孩子没有与他人互动的动机 ,甚至对于他人所做的事情毫无兴趣。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为孩子唤醒动机,可以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玩具、绘本等等,故意藏起玩具,只留下盒子,唤醒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进行提问。
比如
孩子:玩具呢?
妈妈:玩具被借走了。
孩子:谁把玩具借走了?
妈妈:乐乐把玩具借走了。
……
*后,我们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是在主动提要求、拒绝及主动寻求帮助。家长要设置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孩子使用合宜的语言进行沟通,从而培养孩子主动表达的意识。家长可以根据常见的主动互动的方式来设置情境:寻求帮助、请求说明、证实信息、提供说明、关心安慰他人 ……
在生活中,家长也要及时对孩子的主动语言进行回应,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给予不同的反应和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
在孩子请求我们帮助时,合理的请求及时答应,不合理的请求也要学会拒绝。鼓励孩子进行表达,家长学会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建议。
如案例三所示,孩子被别人抢走了玩具,此时孩子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向对方索要自己的玩具,二是告诉家长,请求家长的帮助。不同的解决方式所使用的的语言也不同,家长需根据具体方案给出具体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你哭什么哭?”这样只会打压孩子表达的动机,更不利于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
总之,孩子主动表达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大量语言积累和刺激的基础上进行习得,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通过创设或提供相应的情景,促进孩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