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是儿童语言发展中重要的一个词类,人称代词的使用,需要孩子有的人称替代能力和人称参照能力。
人称替代是指用较为抽象的人称代词替代指人的名词,如:人名、称呼等。人称参照是指人称代词是相对的,我和我们、你和你们、他和他们是以讲话者为第*参照人的,我们只有确定了负责人称后,才能参照负责人称,确定*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人称代词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的产生
负责人称代词“我”,是孩子*早使用的人称代词。“我”*早在孩子语言中出现大概是一岁半的时候,在“我”出现之前,孩子通常用名字来指代自己,用称呼来指代他人。如,当问孩子“这是谁的?”时,孩子通常会回答“月月的”或“妈妈的”,而不是用“我”去表达。
“我”“你”的混淆
在“我”出现不久,孩子也开始使用“你”,但这时“你”的意义其实是“我”,“我”和“你”的使用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讲,这是一个需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去持续泛化的过程。
例如:
(1)家长问:“奶奶喂你吃饭了吗?”——孩子:“没喂你。”(意思是“没喂我”)
(2)家长问:“宝宝,苹果给我尝尝。”——孩子:“给我尝尝。”(意思是“给你尝尝”)
以上例子表明,孩子经常会出现顺着大人的话去说的情况,并不懂得进行人称代词的转换,孩子在接近两岁才能正确区分“我”和“你”,且“你”也开始逐渐出现在主语和定语的位置。
“他”的发展
第三人称代词“他”,在两岁前孩子的话语中我们会偶尔听到,但大多数是模仿大人的语言,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他”的真正使用是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多指书中的人或动物。
如:孩子用“他”指图画书中的人或动物。孩子大约三岁左右,才开始用“他”指代现实生活中的人,到三岁三个月时,孩子对“他”的使用才更加熟练。
孩子对人称代词的理解特点
1.人称代词的理解水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三岁半的幼儿理解水平较低,四岁半和五岁半两个年龄段孩子的理解水平差异不大。
2.孩子对“我”的理解*好,其次是“你”,*后是“他”。
3.三岁半至五岁半的孩子人称替换能力还较弱,孩子很难理解别人说的“他”就是指自己。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人称代词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对于孩子学习人称代词不能操之过急,要考虑到孩子是否具备了学习人称代词的先备技能。
比如孩子需要掌握所属关系,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而且需要孩子有的人称替代能力和人称参照能力;同时孩子还需要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表达自我想法和需求。
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我们要怎么教孩子的理解人称代词呢?除了要根据以上内容判断孩子在人称代词发展的哪个阶段,制定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学习计划,还可以使用有趣的游戏互动方式和依据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来展开教学。例如:《三人互动“你、我、他”》游戏,具体玩法如下:
游戏:《三人互动“你、我、他”》
1.教师准备一个百宝袋,请幼儿、老师、家长依次轮流从百宝袋拿出一个玩具。
2.教师先示范:“我有苹果,你有蛋糕,他有小猫”,之后请家长再来演示一次,*后再请孩子使用“你我他”去表达。
3.重新从百宝袋拿不同的玩具,教师、孩子和家长重复游戏。
4.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理解有困难,可以加上文字提示,在三人身上贴“你、我、他”的文字。
生活中人称代词的学习和运用
1.孩子需要理解物品的所属关系,知道家里的物品是谁的,如:妈妈的包、爸爸的鞋子、宝宝的杯子等。
2.回答“谁是××?”的问题,如:妈妈问孩子“谁是妈妈?”孩子回答“你是妈妈。”妈妈再问“谁是小明?”孩子回答“我是小明。”
3.“我”“你”“他”的转换使用,家长可引导孩子用右手拍胸口代表“我”,手心朝上,五指并拢指向他人代表“你”“他”。如:在表达“这是我的杯子”时,孩子边说边拍自己的胸口;表达“这是你的鞋子”时,孩子边说边用五指指向近处的爸爸;表达“这是他(她)的包”时,边说边用五指指向离自己稍远的妈妈。用动作再配合上语言表达,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人称代词“你我他”的不同。
4.照片分类:家长准备孩子的照片、家庭成员的照片和他人的照片,引导幼儿将照片分类,并用“你、我、他”去表达照片上的人物。如:孩子看到自己的照片时说“这是我”,看到妈妈的照片说“这是你”,看到其他人的照片时说“这是他”。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在学校和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都要积极引导孩子,并做到灵活泛化,进而提*孩子的理解和思考能力。